快讯

为企业创新搭台——访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朱建平

2012-11-19 14:39  出处:PConline原创  作者:佚名   责任编辑:huangchengchu 

  真正的创新是企业的创新。中国(深圳)创新创业大赛与中国高交会相辅相成,两者都为深圳乃至全国的创新企业提供成长的平台。
  留学美国的李屹博士带着自己的激光梦想回到中国,在深圳南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。李屹对记者回忆起在这片热土上走过的八年,心情激动。当年让他名噪一时是南山区的“创业之星”大赛。李屹的团队摘取了冠军头衔,尔后,经南山区科技局推荐参加深圳市举办的全国性的创新创业大赛,又获大奖。这两个荣耀不仅仅是对其创业成果的肯定,更为公司带来了诸多的实际帮助,风险投资随之而来。经历多年的卧薪尝胆,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,今年实现了4000万元的销售额。
  与李屹一样选择深圳创业的高科技人才不在少数。第四届中国(深圳)创新创业大赛决赛(同时又是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赛区决赛)将于中国高交会期间举办,大赛报名的企业与团队超过5000余家,进入复赛的企业1400多家。据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统计,在大赛划定的11个行业中,信息技术类企业报名最为集中,占总报名数的25.3%,其它行业企业报名数量依次为节能环保、先进设备制造、光机电一体化、高技术服务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,几乎都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,与深圳市经济发展方向一致。
  今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与往届有何不同?为何在高交会期间举行决赛?与高交会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?……在创新创业大赛复赛即将开赛之时,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朱建平接受本刊记者专访。
  晋升国家级
  中国经济信息:今年大赛与以往有何不同?
  朱建平:自2009年起,深圳在科技部指导下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(深圳)创新创业大赛,独创了“政府奖金+基本资助+创投引导基金+匹配投资+地方孵化基地支持”的扶持模式,有效激活创新创业链条最为核心的融资一环,实现了资本与“知本”的真正对接,放大了政府扶持资金的效用。这得到了科技部、火炬中心、市政府、创投机构、合作机构、参赛团队的高度认同,今年科技部在借鉴深圳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,牵头在全国推出了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。为使深圳继续探索赛事的有效机制和经验,在科技部的关心和支持下,深圳成为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五大赛区之一,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赛区赛事也与第四届中国(深圳)创新创业大赛赛事融合,深圳这个赛事晋升为国家级赛事。
  作为大赛承办单位,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对赛事的投入不断升级,进一步扩大了支持范围,提高了资助力度,获奖项目覆盖面由原来的前50名扩充到前100名,最高奖金达到30万元;获奖项目在深圳创业,市政府的基本资助额度从原来的最高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,获得更高比例的创投机构匹配资助,同时还将纳入我市科技计划项目库,有机会孵化场地政策优惠、金融机构融资担保、授信等叠加支持。
  另外,广东省科技厅也加入赛区主办单位行列,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比赛,同时对获奖项目在广东创业给予支持。同时,作为国家级赛区,获得赛区决赛权的企业项目,将纳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库,优先得到国家创新基金等一系列国家科技政策支持。
  中国经济信息:您如何看待创新创业大赛的成果?
  朱建平:深圳创新创业大赛一经推出便获得创业者的认可和热捧,三届赛事参与的创新企业与创业团队总计三千多个,区域覆盖全国,甚至吸引海外项目来到鹏城,参赛项目质量逐年提高,拔出了一大批颇具潜力的创新企业。
  为什么这么多届企业参与热情不减,赛事规模越来越大?很重要的原因是,政府发现,通过搭建这个资源汇集的平台,可以引导科技成果与社会资本有效对接,激活创业融资瓶颈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加快创新创业步伐;企业也实实在在看到,通过参与这个多元化平台,可以开拓行业视野,检阅创新水平,取得社会资本关注,赢得政府资源支持,获得商机。
  事实上,通过这个大赛,企业切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。事实上,这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的。社会的认可是一种标志。这样给企业一种自信,并在发展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循环。
  大赛本身有一个良性循环,大赛中的企业和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,此外,与它想获得的要素也有良性传动,这就形成良性反应。这种反应也许是物理的,也许是化学反应。这种反应也许是相加的,也许是几何的。
  呼应高交会
  中国经济信息:同样作为首届中国高交会的参与者和筹办者之一,您能否谈谈高交会的初衷?
  朱建平:最早大家都以为科技创新没法落地是因为产业链条上缺少资金。于是,1998年成立了深圳海外基金,国内成立了创新投。事实上,当我们按资本市场的规律,或者说按照创业投资规律来审视这个产业的时候,发现真正缺少的是高质量的创新企业、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储备和高质量的有创业企业家精神的科技人才。因此,在这个基础之上深圳就有了高交会。
  中国高交会的全称是“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”。从名称来看,中国高交会就是要使成果在深圳,也包括在全国落地。中国高交会是想利用这个成果转化、交易,使得深圳具有更多的成果、更多的技术储备、更多的高科技人才、科技企业家以及科技企业,为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。
  中国经济信息: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中国高交会期间举办的考虑是什么?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关系?
  朱建平:中国高交会作为国家级交易会,政府的引导力特别强。随着中国高交会的市场化进程,一些成果积聚的功能,或者说一些通过创业获得机会的功能也在不断加强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创新创业大赛是对于中国高交会的有效补充,相辅相成。
  并且,随着中国高交会的级别和影响力都在提升,门槛也在提升。深圳市举办这个创新创业大赛,意在给予那些想参加高交会却没机会的企业一个平台。
  在中国高交会举办之前,由大赛组委会进行筛选,为企业与创投机构之间搭建桥梁。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号召,企业便露出水面,曝露在那些创投机构机构面前,同时又可以让好的企业得到创投机构的投资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。这也是作为中国高交会办展的出发点。
  今年我们大赛与中国高交会的呼应与合作主要体现在两点:第一是中国高交会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大赛展区,展示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企业,让获奖的项目参加到中国高交会的舞台中去。第二是协同办赛。中国高交会的承办单位——深圳会展中心,同时也是我们大赛赛区的支持单位之一,在赛事推介、赛务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相互支持,赛区的启动新闻发布会就是在高交会馆内举行。
  转型要创新
  中国经济信息:如何看待深圳的创新?
  朱建平:深圳的科技创新为什么成效显著?首要的原因就是以企业为主体,以市场为导向。政府的作用就是搭台,所谓搭台就是要营造环境,得到市场主体的认可。第二,深圳市政府对于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,提供的是真诚细致的定制式处方式服务,契合市场主体的需求,做到随叫随到。
  另外,深圳本身就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。政府扶持了创新,它给政府更好的回报,我们的很多税收就来自于它。因此,两者间自然而然就形成良性循环。
  深圳的创新靠“三来一补”起家,凭高新技术腾飞。深圳市的创新发展跟产业发展同步。真正的创新,从客观实践来看,分三步走。
  第一步,“三来一补”阶段中,企业的利润很薄,需要一些新的生产线,但直接更换的成本过高,只能通过升级换代来降低成本。这样,企业会找一些科技人员做维护和升级,发展到后来,就有了企业的工程中心。
  第二步是模仿。这个时候就不单只靠技术的积累和研发,还有研发管理能力的积累。
  第三步,随着时代进步和市场信息不断渗透,企业逐渐发现在整个的产业链条和创新链条里,外商的东西还可以进一步完善,通过研究和设计一些新的元素来填补提高,因此演变出自主创新。
  深圳真正的自主创新是在2000年前后,恰好是第一届高交会举办之际。从这个角度说,第一届高交会具有里程碑意义。此后,深圳的科技政策一直不断深化,科技发展不断进步。
  我们回头看,仅仅十余年时间,深圳便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实力和竞争优势。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当下,应对的主要利器就是创新。深圳处在从要素型驱动向创新型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,我们要不断增加基础和前端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建设,坚持创新,在新格局下创造新机遇、创造新模式、创造新经济。
IT热词搜索 来源:360新闻